“第1120个肺癌患者的检测工作完成了。”柳芽探春,万物萌新,吕萍和团队成员们共同走出浙江省人民医院,步履轻松。在这里,他们代表卡秋(江苏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卡秋生物”)见证了临床检测阶段最后一例肺癌患者的入组检测工作。
吕萍(前排中)与团队合影
这是吕萍在南京经开区创办卡秋生物的第五个年头。五年来,包括700余种抗体试剂及全自动染色仪等创新产品不断“问世”,让吕萍成为生物医药赛道中的“科技木兰”。
这一次,她和团队又开发出一款最新产品——肺癌早筛和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甲基化试剂盒,一款在无创情况下即可检测出早期肺癌的诊断“神器”。
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,早发现、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。作为传统筛查办法,低剂量CT虽然有一定成效,但存在着辐射暴露、假阳性率高等客观问题。“过去,患者在CT中查出肺部阴影后,在无法判断其良恶性程度的情况下,通常需要等待几个月后再复诊,以观察阴影形态是否产生变化。”吕萍说,这样的等待对于患者来说,焦灼而又漫长。
卡秋生物全自动染色机
扎根合成生物领域十余年,吕萍决定发挥专长,从基因中寻找“答案”,从而改变现状。“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标志物,在肺癌发生早期即呈现特异性改变。”吕萍说,如果能对血液中游离DNA(cfDNA)的甲基化位点进行检测,捕获肺癌相关的甲基化信号,在理论上就可以实现病灶识别。
但现实总是知易行难。“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与经费,在成千上万次实验中不停地试错。”吕萍说,研发过程就像“升级打怪”,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,她始终坚定信心。“因为我相信,这条路的前方一定充满希望。”
在经历3年的攻坚克难后,“卡秋·霏乐”终于诞生。它通过对血液中游离DNA(cfDNA)的数十万个甲基化位点进行检测,如同“雷达”般精准捕获肺癌相关甲基化信号,基于企业自主研发的“甲基化靶向富集技术”“雷达探针”检测灵敏度高达0.01%,即便是直径<5mm的微小病灶,也可以精准“捕获”,让肺癌早筛从“影像依赖”迈向“分子洞察”新时代。
2021年,吕萍辞去知名药企高管职位,来到南京经开区新港高新园创业。她的同行们都对此表示不解,在他们看来,这属于“没苦硬吃”。“我一直有个心愿,就是在高端医疗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下,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。”她说。
如今,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。眼下,卡秋生物正搭乘“AI东风”,推出全球首款AI驱动的DNA甲基化肺癌早筛产品--“卡秋·霏乐”。只需5ml外周血,3天即可获取报告,这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检查,可以提前1-2年发现癌前病变,实现肺癌超早期预警
卡秋生物术中冰冻快速染色机
“我们创新性融合了AI深度学习与甲基化大数据分析,组建了百万级数据库进行智能训练,构建起全球最大肺癌甲基化‘知识图谱’,通过‘自适应进化系统’,持续提升对早期肺腺癌、磨玻璃结节等判别能力,提前‘预知未来’。”吕萍介绍。
目前,卡秋生物已和全国多家医疗单位合作完成上千例肺癌患者检测工作。实践证明,“卡秋·霏乐”针对I期肺癌检出率高达92%,显著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国内外其他同类产品,为全球肺癌防控带来了“中国智慧”。
作为“85后”年轻女性创业者,吕萍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研工作的理想与朝气。“我们的目标是为人类生命科学与医学作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和贡献,创新引领科技,为中国医疗制造增添光荣。”
卡秋生物研发团队正在进行肺癌早筛试剂数据核验
当吕萍在基因和抗体中“探寻未来”时,在新港高新园里,越来越多的“科技木兰”正编织着科技发展的“经纬线”。
诺唯赞研发总监、江苏省“双创博士”郑晓敏专注于为分子诊断企业及高校提供核心试剂原料与解决方案;安吉生物董事长、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徐寒梅专注于全球创新多肽药物研究与开发……
“创新雨林”中,一朵朵“木棉花”开成为南京科技生态中“她力量”绽放的真实写照。